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道德典型作表率⑦|张用宪:发挥余热 呵护古树名木

  张用宪,男,生于1938年5月,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人,退休林业专家,中国林学会会员。张用宪六十载植绿护绿,青春融于茫茫林海,中年回到家乡宿迁,长期从事林业工作。1988年退休后,他为保护古树行程5万多公里,找到了4237棵古树,写就了7万字的《宿迁古树名木志》,手绘了宿迁古树名木分布图;他多次奔走于北京、南京、宿迁、淮安等地,亲手救治了江苏名古树项王手植槐和周恩来故居的观音柳;为弘扬革命精神、传播爱国主义思想,他二十载奔波在关心下一代成长的义务宣讲台上,自编30万字教材,开展宣讲800余场,影响青少年30余万人次。

  兢兢业业,他一心扑在祖国生态环保事业上

  1960年,张用宪考上了北京林业大学,半个多世纪以来,他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,从祖国东北小兴安岭红松之乡辗转到植物王国云南玉龙雪山,青春融于茫茫林海,中年回到家乡宿迁,长期致力于林业工作,主导了市区多处古树名木保护工程。其编著的《黄河故道漆树引种试验》《元宝枫开发利用成果推广》《宿迁市木本植物资源(含古树名本)的研究》等作品在业内取得了广泛影响,论文被省级以上专著、杂志和市县史志录用22篇,科技文库选用6篇,获地省级优秀论文、科技进步奖6次,并于1984年荣获中国林学会“劲松奖”。

  退而不休,他用“脚”绘出地方古树名木保护地图

  掌握专业的知识、积累丰富的经验,让他对各类树种的分布和习性了如指掌,而无论走到哪里,爱绿植绿护绿的情结都不曾改变。1988年退休后,他不甘寂寞,自费做起了古树保护工作。因为古树往往生长于偏远的地方,那个年代能够使用的交通工具并不多,张用宪只得骑着自行车一趟趟寻找。他白天寻访、晚上做笔记,耗时3年,骑坏了4辆自行车,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田间地头,只要有古树名木的地方,都不止一次留下了他的足迹,最终行程5万多公里,找到了4237棵古树,手绘了宿迁古树名木分布图,写就了7万字的《宿迁古树名木志》。

  关心下一代,他成为行走的公益宣讲“百科全书”

  张用宪退休后,不仅投身于古树保护行动中,而且还致力于关心下一代工作。自1995年起担任县级宿迁市关工委科普宣讲员,设立地级宿迁市后,成为宿豫“五老宣讲团”副团长。24年如一日,无论他怎么忙、身体状况如何,他都绝不放弃每一次对青少年开展宣教的机会。如今已84岁高龄的他,每次宣讲前仍然坚持围绕主题,认真备课、精心准备,每次他的宣讲活动都如同磁石般吸引着青少年。他结合宿迁本地乡情,自编教材约30万字,在传播保护环境理念、唤起青少年爱绿护绿、保护环境意识的同时,积极宣讲革命故事和爱国主义精神,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“爱国爱家”的爱国主义情怀。截至目前,张用宪累计宣讲800余场次,受教育青少年达30万人次。

  多方奔走,他让千年古树项王手植槐“返老还童”

  宿迁市项王故里景区里的镇园之宝项王手植槐,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,相传这棵树是项羽16岁离开家乡之前种下的。2001年底,张用宪发现项王手植槐从枝梢到树干有一半枯死,他忧心忡忡。为了给项王手植槐“治病”,他自费到北京和南京向林业专家请教,最终形成了科学的复壮方案。方案敲定后,张用宪全程参与对项王手植槐换土、施肥、浇水、涂油防腐、喷注复壮素等工作,复壮后的项王手植槐长出了新的枝叶、重新焕发了生机。2009年,他向当地政府提出《关于邀请专家商榷项王手植槐干形修复及西枝支撑防断的建议》,并从2010年起开始培育子代项王槐,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,于2016年年初成功培育出6株项王手植槐子树。

  勇于担当,他成为周恩来故居观音柳的“守护者”

  2018年,张用宪来到淮安瞻仰周恩来故居,发现故居院落里一棵省级二级保护古树、树龄逾百年的观音柳歪斜内腐严重,当即他就产生了抢救修复的想法。回到宿迁后,他立即着手撰写关于抢救修复周恩来故居观音柳的建议方案,得到了淮安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,专门安排园林部门工作人员来到宿迁拜访张用宪,商讨救治方案。张用宪和他的团队多次赴淮安现场仔细检查观音柳病情,制定出了救治修复方案,并通过了省级林业专家团队的审定评估。

  张用宪爱绿、护绿,他将保护绿色的爱心化成春水,孜孜不倦地灌溉着祖国的花朵,无怨无悔将余热奉献给了社会,被群众亲切地称为“古树保护神”“不知疲倦的‘童心’宣讲团团长”。他的事迹得到了江苏电视台、凤凰网、搜狐网、交汇点、新华报业网、中国江苏网等媒体的宣传报道,他个人也荣获了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工作优秀辅导员、第五届江苏省老科协优秀老科技工作者等称号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5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插入图片请使用ssl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

    暂无评论内容